
轉角:重新想像大角咀


轉角:重新想像大角咀


轉角:重新想像大角咀


社區考察地圖
《大樹好乘涼》公共藝術作品內容來自大角咀各持份者的社區經驗。藝術家阿三在籌備過程中,跟二十一位曾在大角咀生活及工作的人交往,跟隨他們的步伐了解這個新舊交替的地區。二十一位朋友包括其士工業大廈業主、工廈租戶、各類店鋪東主、不同類型的上班族,居民及前居民等。他們有的畢生長駐大角咀,有的短暫停留,有的已經遷出,有的剛剛入住,五十後至九十後,或不同性別、族裔和階層均有。


社區考察地圖


《大樹好乘涼》公共藝術作品內容來自大角咀各持份者的社區經驗。藝術家阿三在籌備過程中,跟二十一位曾在大角咀生活及工作的人交往,跟隨他們的步伐了解這個新舊交替的地區。二十一位朋友包括其士工業大廈業主、工廈租戶、各類店鋪東主、不同類型的上班族,居民及前居民等。他們有的畢生長駐大角咀,有的短暫停留,有的已經遷出,有的剛剛入住,五十後至九十後,或不同性別、族裔和階層均有。


作品介紹
作品介紹
大廈外牆壁畫呈現其士工業大廈業主的大角咀印象。面向福全街畫作反映當區發展建基於五金工業的過去,而現在逐漸發展為住宅區,見於欅樹街一則圖像。
大角咀不少街道以樹木為名,藝術家選取其士工業大廈至「轉角:共創空間」鋪位周邊七條街道,並借此為喻,想像跟大家一起在樹蔭下聊天,訴說區內生活經驗。他們的社區故事寄於榆、欅、杉、鐵、橡、槐及棕七條以樹為名的街道之下;而兩棵立體金屬樹,金色的對應洪聖廟的樹,銀色的為「記憶的樹」。
作品有兩種觀看方式:
大廈外牆壁畫呈現其士工業大廈業主的大角咀印象。面向福全街畫作反映當區發展建基於五金工業的過去,而現在逐漸發展為住宅區,見於欅樹街一則圖像。
大角咀不少街道以樹木為名,藝術家選取其士工業大廈至「轉角:共創空間」鋪位周邊七條街道,並借此為喻,想像跟大家一起在樹蔭下聊天,訴說區內生活經驗。他們的社區故事寄於榆、欅、杉、鐵、橡、槐及棕七條以樹為名的街道之下;而兩棵立體金屬樹,金色的對應洪聖廟的樹,銀色的為「記憶的樹」。
作品有兩種觀看方式:



1
公共藝術作品方式
這個次序根據作品所處外牆及簷篷空間編排。面向福全街一面,從右至左看見昔日的大角咀碼頭,及當區以五金業撐起經濟的過去。兩條街道轉角位,放置了立體金屬樹──記憶的樹及洪聖廟的樹,一雙一對見證大角咀的變遷。面向欅樹街一面,從左至右呈現大角咀近年景觀變化,工業用地更新為現代風格住宅建築。
這個次序根據作品所處外牆及簷篷空間編排。面向福全街一面,從右至左看見昔日的大角咀碼頭,及當區以五金業撐起經濟的過去。兩條街道轉角位,放置了立體金屬樹──記憶的樹及洪聖廟的樹,一雙一對見證大角咀的變遷。面向欅樹街一面,從左至右呈現大角咀近年景觀變化,工業用地更新為現代風格住宅建築。
2
文學敘事方式
這個次序根據實際街道編排。敘事以工廈晚上情境開始,講述五金業的過去與現在,並展開當區工作與生活的面貌。不同持份者分享的經驗和角度迥異,惟彼此談及內容,彷彿若有關連。
敘事以記憶的樹及洪聖廟的樹作結,寄願我們一起想像大角咀的將來。
這個次序根據實際街道編排。敘事以工廈晚上情境開始,講述五金業的過去與現在,並展開當區工作與生活的面貌。不同持份者分享的經驗和角度迥異,惟彼此談及內容,彷彿若有關連。
敘事以記憶的樹及洪聖廟的樹作結,寄願我們一起想像大角咀的將來。
閱讀文學作品
閱讀文學作品
社區考察影片
社區考察影片

社區

文學
鳴謝
鳴謝
感謝以下各位的分享及幫忙:
梁先生、陸先生、東華三院營運經理 (委託廟宇)伍兆聰先生、旺角街坊會陳慶社會服務中心、玲姐、大姐及光叔、惠惠及Ryan、黎少、Chloe、domting、Jasmine、Itit、Magus、Monique、Nathan、Paul & Zoe、R&DK、Tam
「轉角:」項目由《市區更新文物保育及地區活化資助計劃》資助及策劃。



©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
©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
展示期
2025/9 - 2026/7
創作團隊
阿三及余琦琦
地點
大角咀其士工業大廈外牆及簷篷
(福全街與欅樹街交界)
創作團隊
阿三及余琦琦
2025/9 - 2026/7
展示期
地點
大角咀其士工業大廈外牆及簷篷(福全街與欅樹街交界)
